吴胜鸿委员:
你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大力推进社区养老,促进养老服务质效大提升》(第473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摸清底数,夯实社区养老服务基础”的建议办理情况
(一)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是连续多年我市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60周岁以上的散居特困人员、居家养老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残疾独居老年人、居家养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及城乡低收入家庭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免费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五助”居家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市正在积极推动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目前正在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摸底,待省级清单出台后,我市将采取健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等措施,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基本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助餐、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更加便利。二是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至少提供1次免费体检和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将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服务对象,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护理服务。截止2022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5214630人,家庭医生签约3654929人,续签3002299人,全市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数79.31万人,为全市58.69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率为60.67%。
(二)优化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按照方便就近、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健全急救急诊、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定期巡诊、业务指导等合作机制。目前,所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了“1+1”(1家就近医疗机构、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合作协议,实现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100%。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在全市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纳入2023年全市53件民生实事之一,主要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三个一”免费健康服务:开展一次上门健康管理,提供一套上门健康服务,开通一条健康咨询热线。2022年为提出申请的失能老年人提供两次免费上门健康服务,高质量为1.8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完成“健康敲门行动”任务。2023年将为全市提出申请的1.6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健康服务。
(三)加快适老化改造工程。坚持“改、建、撤”并举,投入1.3亿元新建敬老院6家、实施敬老院适老化和护理能力提升改造87家。持续推进“安全达标”工程,关停撤并“小、散、弱、差”机构35家。93所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公办养老机构条件明显改善。推动公共场所适老化改造,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造老年宜居环境。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适老化设施改造,优先支持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十四五”期间全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1200部。对纳入特困供养、低保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按照每户老年人家庭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十四五”期间全市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000户,2023年预计改造6662户。
二、关于“加大投入,拓宽社区养老服务载体”的建议办理情况
(一)加大养老资金投入。足额保障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资金,要求各县(市、区)按照每年2000万元的标准设立养老服务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起,各级政府加大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倾斜力度,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大抓项目建设,累计争取中省补助资金近3亿元,支持养老机构建设项目17个,项目、资金总量居全省第3位。近三年,全市投入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1.9亿元,主要用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和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购置等项目。
(二)加快设施布局。目前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编制中充分考虑全市养老需求,将养老服务作为重要规划内容。分层分级科学布局养老设施。围绕老年人身边有照护、家边有站点、周边有服务“三边”服务需求,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优先保障高龄、失能、失智、特殊困难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市建有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4个,实现所有街道均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精神关爱等服务,今年底将达到33个。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枢纽,推行老年助餐、家庭养老床位等模式,形成“综合体+站点+家庭”服务体系,打造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三)打造养老服务新“样本”。持续推进运营机制改革,通过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性功能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与运营。引进福孝行、颐伦、晚霞等养老服务企业入驻达州建设运营公办养老机构,打造智慧养老、医养结合、长者食堂等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形成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运营。全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39家,指导渠县将35所农村敬老院整体委托给社会服务机构实行社会化运营,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激发活力,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其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四)营造良好养老氛围。充分利用“敬老月”“老年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重要时点,利用重阳节、国际社工日等日子,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教育、走访慰问、为老志愿服务等敬老助老活动。持续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敬老文明号、四川省敬老模范县(市、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等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和志愿活动,引导群众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主动关心爱护广大老年人,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社会氛围。
三、关于“供需结合,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办理情况
(一)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2022年市政府出台《达州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四条措施的通知》,联合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将质量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补贴资金、非法集资、养老诈骗、欺老虐老等作为监管重点,依法加大对养老服务违规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归集共享监管数据。建立养老机构备案信用承诺制度,对违反承诺的,依法依规实施惩戒。坚持安全发展与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同步抓,严格执行《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
(二)强化老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依托老年大学、老年社会组织、老年协会组建了老年志愿服务队伍,同时与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达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合作,发动在校大学生参与为老志愿活动。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常态化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残障老人、贫困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文体娱乐、家庭服务等活动。大力支持城乡社区中的离退休老党员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倡导有志愿服务能力和意愿的离退休党员和老年人通过结对帮扶、邻里互助、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为失能及残疾老年人服务等形式提供志愿服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带动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鼓励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川文理学院成立康养产业学院,开设康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5个专业。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护理、康复等专业,将其确定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机构。加强院校合作,学校组织学生常态化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养老机构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加强人才培训,我局每年至少举办2期养老服务人才示范培训班,开展一次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县级养老机构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全员培训。
(四)宣传正确养老观念。转变部分群众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广泛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宣传教育,常态化通过新闻媒体、微信等途径开展养老服务行业优秀人物、优秀服务案例宣传,评选四川省“孝亲敬老楷模”“优秀养老院长”“优秀养老护理员”,鼓励优秀养老人才。通过这些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群众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正确看待并接受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明确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保障激励机制,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补贴制度,对持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五至一级分别按照每人每月100元、150元、200元、3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满3年的养老护理员一次性给予1500元从业年限补贴。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紧扣老年人需求,全面发展老年事业及养老服务,着眼于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需求,在多元供给、配套建设、政策惠民上下功夫,增强养老服务市场竞争力,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民政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民政局
2023年8月22日
(联系人:养老服务和社会福利科 马庆;电话:3091595,18382014762)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协社法群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