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代表:
你在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关心关爱的建议》(第437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压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的建议
大力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夯实家庭工作基础。制发《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施方案》和“家庭监护提能计划”,明确家庭监护和教育责任主体。成立市、县家庭教育促进协会8个、建成家庭教育实践基地26个、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3000余所,培育家庭教育培训讲师400余名、志愿者3000余名,为实施家庭教育和指导提供了基础支撑。二是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深入开展家庭教育“五进”、“书香润巴渠 f 阅读正家风”亲子阅读、“弘扬家庭美德 f 创建文明家风”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60余场次,引导教育家长提高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深入乡镇、村(社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防性侵安全知识、家庭教育、安全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和留守儿童关爱活动430余场,为青少年及其家庭送去了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落实家庭监护责任。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常态化走访排查工作,建立台账,落实家庭监护责任,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实现儿童监护全覆盖。针对留守儿童周末假日监管缺失问题,遴选93所学校创新推行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工作,有效解决了农村务工家庭后顾之忧。强化民政兜底监护,对全市228名需集中养育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并对其进行分类培养、教育和管理。四是督促家长依法养娃。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对案件办理中的“问题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共制发督促监护令40余份,有力促进“甩手家长”依法带娃。宣汉县检察院督促监护令“扶起”足球少年相关事例被最高检《检察日报》报道。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持续压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正确引导父母加大未成年人监护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人关爱呵护。
二、关于“发挥教育部门未成年人保护主阵地功能”的建议
围绕儿童成长需求,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一是推进家校共育。坚持“学校主导、家校互动”工作原则,建立并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严格落实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特殊家庭”学生和“需重点关注”学生的父母(监护人)联系沟通1次,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1次的要求,强化家长监护主体责任,引导家长转变育人理念,家校双方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及时分析研判、沟通交流、应对处置学生出现的异常表现,防止未成年学生走上歧途。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建有家长学校1109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2015个,打造“达州市示范家长学校”2所,在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常态化开设“家长课堂”,组织相关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和督促学生的父母(监护人)落实对未成年人的家庭监护责任。二是保护心理健康。出台《达州市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三年建设方案》,2023年市、县两级筹集资金3470万元建成81所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全市数量达到106所,2024年拟投资6710万元,建设标准化心理辅导室185所,实现全市在校学生500人以上的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全覆盖。把预防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和自杀极端行为纳入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编纂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全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开展师资培训,严格按照“每班每两周至少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构建了具有达州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分批次对全市46.33万名四年级以上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一生一策”建立档案,重点对象落实“一对一”“多对一”跟踪管理和跟踪服务,实现了测评区域全覆盖、测评机构专业化、测评方式多样化、测评结果标准化、结果应用实效化。三是保障校园安全。严格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和学生保护主体责任,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学生欺凌防范处置工作指引(试行)》,完善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健全门卫、巡查、隐患排查等安全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校园欺凌、校园安全隐患及周边安全巡查和隐患整治,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出台《达州市加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清单制管理,健全校园安全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防建设“6个100%”稳定达标,警务室、微型消防站、燃气报警器等物防、技防措施全面落实,全市学校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干部2800余名,专职保安员3300余名,组建“护学岗”1300余个、护校队700余支,校园安防水平整体提升。强化学校防性侵工作,上好《道德与法治》《生命 f 生态 f 安全》等课程,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集中开展防性侵教育。全面落实强制报告和入职查询两项制度,探索建立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共享筛查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及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对7.06万名在职教职员工进行违法犯罪信息查询,筛查出问题教职员工4名(非教师)并按程序处置,市本级层面向市公安局移交性侵未成年学生线索2件。出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30条措施》,推进高中阶段(含中职)公办学校承包食堂收回自主经营,扎实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共检查辖区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单位共计2538家,立案查处学校食堂案件2起、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案件4起,罚款1.25万元;检查生产销售儿童和学生用品企业3000余家次,下架“三无”学生用品、“萝卜刀”“蝴蝶刀”等危险性玩具2000余件次。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持续推动实施“正心”健康工程,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共同防范未成年人因心理问题引发极端事件。
三、关于“营造健康向上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议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断营造未成年人成长良好环境。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结合达州工作实际出台“十大专项行动”子方案,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形成未成年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合力,切实解决部门交叉管理,多重执法,管理盲点,信息不畅等问题。二是强化维权意识。强化未保“两法一条例”系列宣传,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法制馆、模拟法庭、实践基地等宣教阵地5个,宣传服务未成年人10余万人次,创新举办《未保法》韵律操大赛10余场次、参赛未成年人1100余人,发放防性侵宣传册(单)50万余份,录播书记寄语视频5个、播放未保宣教视频10余个,开展“庭审进校园”“法院开放日”“关爱女童 f 护航花季”“护航成长 f 防范侵害”安全防护知识公益讲座进校园活动100余场次,推出“知名校长话假期”“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网络系列专题宣传50余期,宣传覆盖500余万人,有效推动防性侵宣传入脑入心、家喻户晓。三是完善防护措施。针对农村留守女童易受侵害问题,探索“智慧护花”措施,为渠县5000名6-14岁农村留守女童发放手环,通过“县未保中心实时定位、SOS紧急报警、电子围栏报警、移动轨迹查询”电子监护手段,有效保障其人身安全,有关做法得到省人大常委会罗强副主任充分肯定。今年,针对部分困境儿童居室简陋、安全措施差的问题,在前期成功改造5户儿童居室的基础上,从7月起在万源市鹰背镇实施达州市“为你而来 f 幸福小屋”困境儿童居住环境改造项目试点,进一步改善提升困境儿童居住、生活、学习条件,营造安全、温馨、舒适和幸福健康的成长环境,实现儿童“焕新环境、焕心成长、唤醒发展”三重改变。四是强化多维整治。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内容,紧盯宾馆、KTV、游戏厅、网吧、文身经营场所等重点场所和周末、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联合执法、暗访、夜巡、专项治理等方式,全方位、滚动式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130余次、排查高危人员200余人,整治网吧、游戏厅等涉未重点场所1200余家次、限期整改3家,开展“净网”“清朗”“清风”等行动10余次,发布涉未保护信息800余条,清理不良低俗色情、网络暴力、游戏沉迷等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有害信息200余条。五是严打涉未犯罪。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打击整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从严从重打击涉未犯罪行为,全市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85件100人,起诉82件99人,其中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起诉70件79人;共审结侵害未成年人案件18件20人,审结未成年人犯罪28件36人,切实做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坚持从严惩处,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坚持从快从重判决,全市法院审结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总数254件279人,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109人,重刑率42.9%,适用从业禁止令5人,从严把握缓刑适用标准,无人适用缓刑,形成有力震慑,全市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案件及人数同比持续下降。达州中院刑一庭被评为2023—2024年度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达州市下好“三步棋”助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经验做法被平安四川建设工作简报专刊采用。五是强化涉案儿童帮教救助。2022年12月,建立“行政 司法”双引擎协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联合市检察院在通川区、宣汉县、开江县试点开展行为矫正、心理辅导、救助保护、亲子关系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等关爱服务,截止目前接受62个涉案儿童帮教(其中,37名儿童完成帮教工作,涉案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考上本科1人、专科8人、1人刚参加中考准备读职高、1人应聘为厦门消防员,26名回归社会外出务工),25名儿童正在接受帮教。设置“反家暴临时庇护所”,针对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而又无处避难采取临时性救助措施。同时,邀请专业人员对涉未成年人案件当事人进行心理分析、情绪安抚、心理疏导等工作,并对遭受犯罪侵害的25名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司法救助49.1万元,帮助缓和弥补被害未成年人身心伤害。达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政策研究”课题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16个“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全省唯一,达川区困境儿童庞某跨区域保护救助案被列为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典型案例。六是强化工作保障。出台《达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干部人才队伍“2 3”培育计划实施方案》,每年以“分片区 集中”方式,对全市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等3000余儿童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举办“护蕾花开 f 儿童保护”教师能力提升培训12场、参训教师1000余人。争取中、省未保阵地建设、助学、康复等项目10余个、资金4000余万元,全市共兜底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低保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3.2万人、年发放资金1亿余元,分类实施“明天计划”、福彩助学工程,全额资助孤儿参加居民医疗保险,资助年满18周岁孤儿和事实无人儿童继续就学1000余人次、发放资金1000余万元,争取“明眸正心”健康工程资金200万元,在110所学校开展近视普查防控和心理健康筛查服务试点,惠及未成年人10万余人次。强化地方财政投入,市县两级将儿童工作纳入经费预算,大竹县从2020年起为辖区儿童主任每月发放100元补助,渠县从2022年为辖区儿童主任每月发放150元补助,得到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链接社会资源,为全市5万余名城区在校未成年人和1600余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提供研学服务,获得社会、学校、家长和儿童广泛赞誉。全市各级各部门为困境、残疾、留守、流动儿童和单亲、失亲等重点家庭精准开展关爱服务,受益80余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家庭履责、全民关爱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未保宣传,加大工作投入,深化环境综合治理,严打涉未违法犯罪,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民政局
2024年7月17日
(联系人:儿童保障科 周芋汐 3091597 13547268015)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市人大社会委,市政府督查室,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妇联。